2.1、需求分析
数据库设计的起点
**目标:**是了解与分析用户的信息及应用处理的要求,并将结果按一定格式整理而形成需求分析报告。
该分析报告是后续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数据库建立与维护的依据。
基本步骤
A、确定数据库范围(数据库的第一项工作)
(1)有效地利用计算机设备及数据库系统的潜在能力;
(2)提高数据库的应变能力;
(3)避免应用过程中对数据库做太多或太大的修改;
(4)延长数据库的生命周期。
B、分析数据应用过程(应用过程分析的结果是数据库结构设计的重要依据)
应用过程分析---了解并分析数据与数据处理间的关系:
(1)用到哪些数据;
(2)数据使用的顺序;
(3)对数据作何处理和处理的策略以及结果;
C、收集与分析数据
数据收集与分析的任务是了解并分析数据的组成格式及操作特征,每个数据元素的语义及关系等,并将它们收集起来整理归档。
- 静态结构----不施加应用操作于其上时数据的原始状况
- 动态结构----将应用操作施加于数据之上后数据的状况
- 数据约束----使用数据时的特殊要求(1)数据的安全保密性
(2)数据的完整性
(3)响应时间
(4)数据恢复
D、编写需求分析报告
内容包括:
(1)数据库的应用功能目标
(2)标明不同用户视图范围
(3)应用处理过程需求说明,包括:数据流程图;任务分类表;数据操作特征表;操作过程说明书。
(4)数据字典,是数据库系统中存储三级结构定义的数据库,通常指的是数据库系统中各类数据详细描述的集合。功能是存储和检索各种数据描述,即元数据。包括数据分类表、数据元素表和各类原始资料。
(5)数据量
(6)数据约束
2.2、概念结构设计
实体分析法(自顶向下法)---> 属性综合法(自底向上法)
概念模型(自顶向下)---> 独立于任何软件与硬件 主要目标:最大限度的满足应用需求
2.3、逻辑结构设计
逻辑结构设计的目标 : 将概念模型转换为等价的、并为特定DBMS所支持数据模型的结构。
逻辑结构设计的步骤:
(1)模型转换是指将概念模型等价地转换为特定DBMS支持的关系模型、网状模型或层次模型表示。
(2)子模式设计的目标是抽取或导出模式的子集,以构造不同用户使用的局部数据逻辑结构。
(3)编制应用程序设计说明的目的是为可实际运行的应用程序设计提供依据与指导,并作为设计评价的基础。
(4)设计评价的任务是分析并检验模式及子模式的正确性与合理性。
2.4、物理设计
具体任务主要是确定数据库在存储设备上的存储结构及存取方法,因DBMS的不同还可能包括建立索引和聚集,以及物理块大小、缓冲区个数和大小、数据压缩的选择等。
2.5、数据库实施
有利于工作人员掌握并熟悉系统;有利于正式运行时避免人为的操作不当等损害。
- 加载数据
- 应用程序设计
- 数据库试运行
2.6、数据库运行与维护
保证数据库的正常运行
文章评论
好的